袁运甫,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9——195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33年初——1954年9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并毕业。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即在学院任教。历任特艺系、装饰艺术系系主任,装饰艺术研究所所长。学院合并清华大学后,继续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
袁运甫壁画作品:“北京太庙国家礼器《中华和钟》、人民大会堂壁画《千里江山图》、全国政协壁画《晨曦》、香港厅《荷塘香远》、山东厅壁画《泰山》、中国驻香港特派专员公署大楼壁画《祖国大地》、最高法院大楼壁画《高山仰止》、最高检察院壁画《江山胜揽》、中华世纪坛大厅壁画《中华千秋颂》与环境设计、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巴山蜀水》、《万里长城》、北京建国饭店壁画《长江万里图》、四川邓小平纪念馆壁画《峰》等。
袁运甫出版了四本论文集。六十年代由天津美术出版社的《怎样画水粉画》。198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装饰绘画散论》。1995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袁运甫悟艺集》。2001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有容乃大》。此外,袁先生还出版了《袁运甫画集》、《袁运甫线描》、《袁运甫彩墨画》、《向世界博物馆推荐丛书——袁运甫》等各种画册画集。主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四十年来的《艺术设计》、《中国当代装饰艺术》、《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部分卷目)等重要的学术著作。[1]
《祖国大地》
中央办公厅和毛主席纪念堂的有关领导找到袁运甫,安排他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复制大型艺术挂毯《祖国大地》。73岁的袁运甫没有任何犹豫,一口答应了下来。在袁运甫的心中,这是一项很光荣也很神圣的任务。
袁运甫第一次接受这项任务是在30年前,当时有关方面安排他和刘秉江等人为即将动工修建的毛主席纪念堂创作一件大型艺术作品,创作地点设在北京王府井北大街的考古研究所。袁运甫有自己的创作习惯,他每次都是先在家中把艺术构思画成小稿,然后带到办公室去放大,那段时间他们前前后后创作设计了很多题材,经过筛选上报,准备取意毛主席诗词《咏梅》进行创作,但这个方案最终未被采纳,后来是按照毛泽东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进行艺术构思,寓意毛主席与大地同在,永垂不朽。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创作,袁运甫等人终于完成了送审稿,为把毛泽东坐像衬托得雄伟高大,他们采用了民族传统的画法:大山小画,以小见大,江河、树木和远方群山都用朦胧的画法来处理,使画面显得更加深远,把人们带入辽阔深远的意境。
在此期间,他们根据毛主席纪念堂美术组和中央有关领导的意见,多次对作品进行严谨细致的修改,最终完成了高6米、宽2米的油画作品《祖国大地》。这件巨幅油画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政治上说,都堪称精品,画面上是东方欲晓的神州大地,近处山峦起伏,飞泉流泻,长江黄河千回百转,归向大海,远处雪山沧海,依稀可见。整个画面大气磅礴、基调明快,使人心潮澎湃,胸襟开阔。
这幅画由山东烟台绒绣厂负责绣制绒绣画,袁运甫对女工的创作进行具体的艺术指导。
1977年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前夕,毛主席纪念堂落成,这件羊毛挂毯就布置在巨大的毛泽东坐像背后。远远望去,毛泽东就像端坐在这群山之巅、大地怀中,好似在巡视祖国大地的途中小憩。这幅艺术珍品从此深深留在了无数人的记忆之中,也成为毛主席纪念堂里最珍贵的艺术品。
30年过去了,作品的颜色开始有些变化,毛主席纪念堂要求他对这幅作品进行复制。袁先生原本以为这件事并不复杂,但接手以后,才知道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原来的画稿找不到了,需要重新进行创作复制。原来的创作集体早已不存在了,创作任务落在了他一个人头上。他推掉了其他的一切应酬和活动,全力以赴地投入创作。历时数月,一幅同原稿一模一样的油画作品摆在了有关方面眼前。顺利通过审查后,他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对绣制单位进行考察。经过全面论证衡量,他和有关单位一起确定了由清华大学纤维研究所负责进行编织。
袁运甫说:“清华大学纤维研究所把最新的纳米技术应用到创作中,使作品在色彩上更生动,质量上不变质、不变色、更长久。”袁先生对这件作品的创作格外用心,经常到所里进行创作指导,在质量上把关。
不久,这件新的艺术挂毯就会布置到毛主席纪念堂,而原来的那件作品将作为珍贵文物被永久收藏。
《江山胜揽》
《江山胜揽》(丙烯油彩3.3cm×11cm袁运甫 袁加)以山水长卷画的表现形式,展开了人类社会文明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的美好图卷。作品在群峰长河的环抱中,描绘了从西北的祁连山、昆仑山、西南的花山、东北的长白山、东南的武夷山直至大海的广饶的中华大地。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华夏祖先在群峰峭壁上留下的岩画,向人们展示了壮美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