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年生,安徽淮南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历任《解放军报》副主编、高级编辑。当代中国美术界成就卓著、影响广泛的艺术家。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应国家文化部及中国美术家协会聘请,多次担任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及美术作品评奖评选委员。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实力派青年画家。其作品题材广泛,尤以反映现实生活和重大历史题材著称于世。擅长中国画写意人物肖像,尤长水墨舞蹈。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影响着大批中青年画家的艺术成长之路。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曾荣获全国书画院最高学术奖“徐悲鸿美术奖”、“全国书画院百佳书画家”、“金画家”等称号。多次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大量作品被国家美术馆、博物馆、纪念堂等单位或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1944年 10月14日生于中国安徽省淮南市。
上世纪60年代
1962年 17岁,首次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美术作品《东线》。此后又有数幅画作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
1964年 19岁,作品《老列兵》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当时即引起美术界大家吴作人和叶浅予先生的关注。据陈玉先回忆,正是这两位绘画大师的肯定、鼓励和指导,才使少年陈玉先坚定了将美术作为其一生事业和理想的信念,并为此探索和奋斗着。中国军网艺术大观中,有文章对陈玉先的这段经历给予了如下的描述:“19岁时创作的作品,竟被国家级的艺术机构收藏,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奇迹,也不知道艺术史上谁还创造过类似的奇迹?如果将此称为一个奇迹的话,那么,这个奇迹源自何方,对一个刚刚跨过少年时段的艺术青年,又该如何解读其艺术天赋?”
1965年 21岁,编绘工农兵美术自学丛书《怎样绘制幻灯片》,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受广大基层宣传工作者和业余美术爱好者的欢迎。
1967年 23岁,连环画《红心永向毛主席》,解放军文艺社出版。文革早期的经典连环画之一,描述了士兵张红兵因扑救国营林场山火而英勇牺牲的事迹。在当代中国画领域,可以说诸多有大师风范的实力派画家都有“连环画渊源”。他们在文艺生活相对匮乏的六七十年代,创作出很多为世人所熟知的连环画和插图作品,同时,扎实的连环画造型功底和广博的艺术修养,又为其后来的画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八十年代,陈玉先又合作创作了连环画《高山下的花环》,那淋漓酣畅的笔墨中饱含着对“对越自卫反击战”将士们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并在全国第三届连环画评奖中获得二等奖;而《血染法卡山》则以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印数超过百万;《勇士、强者史光柱》、《威震敌胆》、《轻轻拂落的黑蝴蝶》……当年的陈玉先,堪称连环画界高手。在陈玉先的笔下,无论是强调黑白的对比衬托,还是追求线条的简洁干练,或是着重于感情的抒发宣泄,现实主义的风格与手法都像一条无形的线,始终贯穿其中。
1968年 赴井冈山写生,创作《井冈山斗争》组画。任解放军报社美术编辑、美术组长。文革时期,由于其他新闻媒体都被打倒,《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由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为首工作组领导,解放军报则由“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副统帅林彪领导,统称为“两报一刊”。正是因为这个历史原因,陈玉先早期发表和出版了数以万计的绘画作品,其中很多佳作都为人们所熟知。
上世纪70年代
1971年 中国现代京剧《红灯记》、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曾红遍海内外,如今至少也有数亿人仍可耳熟能祥,这两部大戏的人物造型、舞蹈图解都出自同一位作者,这位作者就是陈玉先。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2年 担任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评委。创作油画《延安整风》(合作),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 创作油画《秋收起义》(合作),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连环画《红灯记》(合作),人民美术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1973年 作品《邱少云》参加全国中国画展览。
1974年 为李瑛诗集《红花满山》,报告文学《大寨人》,小说集《彩霞》等创作挿图和封面。
1975年 赴西藏写生采访。创作水墨舞蹈组画《草原儿女》,解放军文艺四封发表。为《红军不怕远征难》、《囬顾长征》等书创作挿图封面。
1976年 32岁。“五.七”干校劳动。期间,创作《张思德》创作挿图封面。陈玉先在这一时期的速写和插图已达到很高水准。有著名画家曾回忆:“其实,陈玉先是我的一位从没见过面的启蒙老师。那是60年代,我入伍在新疆军区当兵,只要是见到刊在解放军报上的陈玉先的插图和速写,就剪下来贴在我的小本子上,然后有空时一遍又一遍地临摹。当时想学画确实很难,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美术学习班和画册,就这么自学着,只觉得陈玉先的画太好了,佩服和崇拜得不得了。临摹完了,再用陈老师的速写方法去画自己周围的战友们。1975年我的作品头一次参加全军战士画画展,那时我才发现全国像我这样临摹陈玉先速写插图的青年很多,可见陈玉先当时在学画青年中的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