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首页 > 资讯中心 > 艺术资讯 > 国内 >
君品谈 | 蔡澜:笃志而体,君子也
2023-01-12 11:09 来源:盘古艺术网

他做过四十年电影监制,

为上世纪香港电影的繁荣付出诸多心血,

电影是他故事的开始。

 

他也写专栏,出版上百本书,

主持多档美食节目,写食评,开餐厅。

 

如今81岁的他,

仍然在努力接触新鲜事物。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由凤凰网出品,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三季节目,本期对话专栏作家蔡澜,走进他的电影世界。

从小浸染在电影里

“一定要过瘾”

1941年,蔡澜出生于新加坡。

“过瘾”这个词一直贯穿他的人生,“看电影、玩电影都要过瘾”。提及小时候看电影的场景,他说“很过瘾的,我一进电影院,站在后面看,荧幕上观众的头都跟着银幕在摇”。

蔡澜谈及观影生活

蔡澜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他的父亲。“家父蔡文玄,跟着邵仁枚、邵逸夫两兄弟来南洋发展电影事业。除主管电影发行之外,还担任‘大华戏院’经理,所以我们的家被安顿其中”。

二战后,电影行业发展迅速,蔡澜得以从小浸染在电影里。中学的时候,他已经有了报刊电影版副刊编辑的身份。

就这样,蔡澜的一生与电影结缘。1959年,高中毕业的他前往日本学习电影编导。毕业后回到香港,他在邵氏电影公司当了二十年制作经理,足迹遍布韩、马、泰,成为邵氏电影全盛时期在东南亚市场辉煌的活证明。1976-1993年间,蔡澜参与了20余部电影制作。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刻苦、吃苦是一定的”

在日本生活的六年里,蔡澜半工半读,一边就读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一边担任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看电影对蔡澜来说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学习。为了看懂英文,他晚上去读英文学校。为了看懂日文,他将一部电影看50遍,如此反复观看学习。杰出的电影都记得。只要说出某些剧情,他都能说出片名,邵逸夫叫他“电影字典”。

蔡澜(右)向吴小莉(左)讲述留学生活

蔡澜回忆起当年,说那是“一个苦行僧的旅行”。为了节省开支,他很少吃到肉。最常吃的是当时餐厅里最便宜的40円的咖喱饭,或者40円一碗的面。

很多年轻人只看到蔡澜潇洒的一面,却很少熟知他刻苦的一面。

“刻苦吃苦一定的,要自己去了解,要自己去接受……我(如果)跟年轻人说(自己)很刻苦的,你要怎么样,他们听了都觉得烦,没有用。他们有自知之明,有自觉,那是有救了”。

自担任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起,蔡澜40年的电影制作工作拉开序幕。

从主要负责购买日本片到香港及东南亚放映开始,到负责香港电影的日本外景部分,蔡澜做过电影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道具、木工、副导演、摄影助理等。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他一直有着坚强的意志。为了拍戏顺利,他本着能屈能伸的精神,在片场勇于承担责任,并不断付诸行动。

曾经,他遇到了一位自己不喜欢的美术指导,为了推进工作顺利,他仍然主动破冰,“我说你看我不顺眼不要紧,我们把这部片子拍完,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但是我们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希望不要有冲突”。

笃志而体,君子也

“人生不能take two”

1963年,22岁的蔡澜选择在香港定居,担任邵氏电影公司制作经理。

1976-1994年间,蔡澜参与了20余部电影制作。在他的监制下,有时,他十天半月就能完成一部商业片,而且叫好又叫座。

蔡澜谈及电影拍摄

80年代,香港九龙城寨进行拆除。蔡澜向政府申请放置机器和炸药,使用20部相机记录下消失的九龙城。边炸边拍,直到因飞机经过不得不停止。这些画面用在了成龙主演的影片《重案组》中。“没有后期,没有特效,而且也不能take two(再来一次),这很像人生”。

90年代,香港电影出现危机的同时,蔡澜逐渐选择离开。

这近四十年的电影工作,却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因为工作原因,他先后在东京、纽约、巴黎、汉城等地居住过。常年游荡国外的经验和信息,令他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智慧都提升到了很高的层次。同时,他也成为邵氏电影全盛时期在东南亚市场辉煌的活证明。

另一方面,这些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商业运作有了很深的认识,所以他也是“香港四大才子”中非常有商业天赋的人。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笃志而体,君子也。贵州习酒《君品谈》栏目以传播“君品文化”为宗旨,与你一起见证不同的精彩人生,让新时代的君品精神如习酒人的坚韧品质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